2025年01月11日

福音时评| 热播剧《都挺好》的背后:原生家庭背后的文化伦理冲突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03月16日 10:38 |
播放

正如电视剧《都挺好》的片名,在“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之下,表面的都挺好之下其实隐藏着滚滚硝烟。

在电视剧里,作为家里的老小又是女孩的苏明玉,为了哥哥前途,被父母要求放弃自己的读大学的机会,对于有希望考上清华北大的学霸女孩,她的命运在哥哥们面前,在父母眼里没有什么意义;而他为之牺牲的哥哥,一个远在美国,一个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学渣。因此苏明玉自小开始,就对这个家庭充满愤恨,她恨父母对她的忽视,她恨为了哥哥的命运而牺牲自己的家庭伦理。这样的愤恨,伴随了她整个成长过程,对哥哥的冷漠和讽刺,成为她的复仇模式。但是父母并没有从她那两个在亲戚眼里可以让他们享清福的哥哥身上得到过多少“清福”,而是为他们操碎了心。

这部电视剧以女孩苏明玉的眼光,展示了传统家庭伦理“都挺好”背后的残忍与冷漠,也再一次把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推向大众,让本来就火的“原生家庭”理论再一次成为大家热烈讨论的话题。

纵观整部电视剧的矛盾根源,无疑家庭传统伦理是个关键因素,正是传统家庭伦理与现代家庭伦理之间的冲突,构成了电视剧的矛盾点。

如果今天社会的基本伦理还是传统伦理的三从四德,女孩裹脚和无才为德的话,那么苏明玉根本不会去反抗,而正是苏明玉生活的社会伦理与她原生的家庭伦理之间的冲突,加上社会已经为她提供了这种冲突的资源和后盾,这才让苏明玉的抗争和发泄成为可能。

原生家庭被关注的背后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更是在高速发展的当下社会中,旧秩序和新秩序之间的冲突、适应和调整。

原生家庭概念产生于美国20世纪中期,由心理学家萨提亚提出并运用到自己心理治疗实践中。

而原生家庭这一概念的产生背景,正是美国新旧价值观大冲突,从而引发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青年反文化运动”时期,而这个运动的主力则是美国二战之后“婴儿潮”中出生的那一代人。

20世纪中期,二战之后,紧随起来的是冷战,因此,此时的美国社会是个高压社会,盛行的麦卡锡主义强调对社会的控制,在思想上压制自由的声音,在生活上强调物质的发展,在文学艺术上则采取教条不变的学院理念,这样的社会被哲学家萨特称之为“狂犬病”的社会。

麦卡锡主义对社会压制的结果,产生了著名的“垮掉一代”的反抗,这是以一群诗人,通过奇装异服,吸毒淫乱的方式来反抗传统高压社会的运动。其中以诗人金斯堡的诗歌《嚎叫》和凯迪雅克的巨著《在路上》为代表。而垮掉一代的大叛逆又直接和间接影响了后来“青年反文化运动”。

二战之后,美国迎来了经济大发展,物质财富逐渐丰富,从1946年到1964年,美国出生的婴儿达到了7800万,被称为婴儿潮。在“婴儿潮”出生的一代,成长于美国经济大发展的时代中,享受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他们玩具最多,可以读较好的学校,接受较好的教育,他们这一代成为上大学数量最多的一代,他们的父母对他们也报有很高的期望,和他们的父母相比,他们成长在父母的溺爱中;另外这一代又是成长在电视前的一代,他们成长过程中获得了发达和及时的资讯。因此,他们对自己对社会都报有与父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更高的期望。

等到他们长大成人,进入大学之后,他们的眼界和父母一辈相比更加开阔,对政治、社会、宗教和性都持有更开放的心态,更能也更愿意接受社会、技术和文化变革的现实,更容易对传统伦理和道德产生质疑,有着更强的自我独立意识。

因此婴儿潮出生的他们,在面对传统社会伦理的束缚和保守时,就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表现为反种族歧视、民主运动、反越战运动等。尤其是在美国越战期间征兵法改变之后,在校大学研究生不再享有免兵役特权时,反文化运动进入高潮。

而家庭作为传统社会伦理的载体,是社会新成员进行社会化中最关键的机构,起着社会传统伦理延续的关键作用,因此在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中,家庭就成为青年冲突的第一战场。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无数个家庭陷入观念和价值观的冲突中,家庭中的硝烟在城市和乡村中四起。怎样面对家庭危机,怎样面对家庭传统伦理和新文化伦理之间的冲突,成为社会精英学者们思考的主题。

于是这个背景下,心理学家们开始尝试用心理学的方法解决家庭内部的冲突。原生家庭这个概念也就应运而生。

原生家庭意味着在你独立生活之前的家庭,这个家庭承载着你的成长进入社会的教育,是社会规则和社会伦理的教育前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你在原生家庭中接受的社会秩序和规则,是你的父母从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接受的社会即成的伦理规则,这就埋下了在你成长进入社会之后,社会发展带来的规则变化与你接受的即成传统规则之间的冲突导火索。

中国在过去两千年来,一直生活在稳定的宗法社会结构中,这种结构强调家庭尊卑长幼秩序,强调男性优于女性,因为中国历史极少出现巨大的断崖式巨变,并且社会也没有为青年提供足够的挑战传统秩序的资源,因此家庭冲突一直没有成为社会焦点。

中国在近代革命之后,代表传统伦理秩序的皇帝被共和代替,新的秩序伴随着西方的船舰利炮,漂洋过海而来,这个时候社会传统伦理开始面临新秩序的挑战,鲁迅的《孔乙己》、《阿Q正传》是这种秩序冲突的代表作;共产主义运动兴起之后,家庭的冲突再次成为焦点,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则是代表作,那个时代,逃离家庭的伦理束缚,拥抱新文化成为青年们革命性的行动,并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

而中国整个传统伦理秩序面临的最大挑战,则来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飞速发展。这个时候,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全面与世界接轨,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那么成长于这改革开放之后的七零后和八零后,则成为新旧伦理冲突中的主力军。因此这个背景下,原生家庭的概念成为这种冲突的概括写照。

其实,家庭新旧秩序的冲突在任何时代都存在。在耶稣时代,这种冲突也成为以色列人关注的焦点。耶稣时代也是个在罗马和希腊文化的冲击下礼崩乐坏的时代,希腊文化强调物质享受和自由,而犹太人强调的则是对上帝的敬拜和对律法的遵守,从耶稣的言谈中也能看出这种冲突的激烈程度。耶稣在论到家庭伦理中,提到“父亲和儿子相争,儿子和父亲相争;母亲和女儿相争,女儿和母亲相争;婆婆和媳妇相争,媳妇和婆婆相争。” (路加福音 12:53 和合本)这种相争,恰是家庭新旧伦理规则的冲突。

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只是强调了在社会发展大背景下的新旧观念和秩序的冲突,它不应该成为我们逃脱自我努力、自我改变的替罪羊。

其实原生家庭为我们提供了进入社会根本性的规则教育,进入社会之后,我们在和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也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因为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积极努力改变自我才是面对原生家庭的最好方式,而因为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从而把一切都归罪于原生家庭,这不是原生家庭的错,而是自己的懦弱和逃避。

耶稣在福音书里所说的家庭冲突、彼此为敌中,也不是彼此消灭,而是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彼此独立,这种独立必须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

回到电视剧《都挺好》,苏明玉虽然在家庭中遭到父母为了哥哥们而抛弃自己的遭遇,但是她还是通过自己不服输的拼搏和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在改变命运,获取独立之后也重新回到了家庭中。因此,通过自己的拼搏改变自我,在独立而不再依赖家庭,才是治愈原生家庭伤害的良方。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